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1950年代的劳教日记
作者:杨志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0350  更新时间:2014/1/1 8:41:02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明确指出对于“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宜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会增加失业”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采取与劳动改造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他们集中起来,但不完全失去自由,替国家做工,由政府发给一定的工资”。这种新的处置方式是劳动教养制度的雏形。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依法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
       笔者从一位收藏家处借阅到一位劳教人员的两册日记,日记时间为1956年11月到1958年8月,正是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形成的时期。劳教制度创建的资料甚多,但劳教人员的日记则鲜见披露。这两册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之手的日记,披露了那个时代一个劳教人员的所见所想。

       文艺生活

       日记作者为张振华(化名)。从日记中得知,他1927年生,1944年参加游击队,1946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在某省城的机关工作,未婚。1955年,各级党政军和群众团体开始了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11月,张振华被所属机关审查,并于1956年7月2日被送到省劳教处,开始了至少两年的劳教生涯。
       劳教期间,他多次向上申诉都没有结果。据赵秉志主编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书资料显示,在整个“肃反运动”期间,被发现和清理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以及“反革命嫌疑分子”有数万人。张振华便是其中之一。
       劳教期间,每个月的第二天,他都在日记里纪念自己被劳教的新的一个周月。日记开始于1956年11月2日,是他劳教的第四个月。日记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是来处生活的第四周月。我最关心的不是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劳动教养处,而是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我的党组织生活!如果我还能被党信任的话,任何考验(我)都会经受得起。凭党性和良心去生活和斗争吧!”事实也是如此,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纪律来要求自己。
       按规定,劳动教养人员“有一定的行动自由”。1956年11月29日,劳教处宣布《假日外出暂行规则》,允许劳教人员可以外出或回家团聚。张振华有文化,且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劳教处对他的管控更为宽松。他可以外出活动,收信和寄信不受限制。
       最初,省劳教处让他在劳教处文艺中队工作。当时的劳教处常放电影,他在日记里多次提及看过的电影,主要是国产与苏联、东欧的影片,如《前程似锦》、《生活的第一课》、《黄花岑》、《收获》、《虎穴追踪》等,有时一晚上演好几部。他喜欢看电影,不时做些评价或者摘录其中的话。1956年11月17日,他的《虎穴追踪》观后感是:“这次‘肃反运动’虽然打到自己头上,也应该看到国家和人民在大事上的成就。没有自己的得失!”
       12月29日,他看了意大利电影《橄榄树下无和平》:“电影很好,启发性很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能演出这样的一部有意义的进步电影可真不容易啊。”他还用电影安慰自己:“电影(指苏联电影《没有说完的故事》)太好了,太激动人心,我要说些什么好呢?我懂得了真正的生活,是的,不管多么困难,应该像电影中的那个‘造船家’那样顽强地生活和斗争下去!!振华,你从来没有害怕过生活征途上的波折,为什么你不能在可怕的情绪中战胜那种对待生活灰色的情感呢?”(1957年3月3日)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